玻璃體積血眼部超聲診斷

玻璃體出血 (VH) 是一種重要的眼科疾病,可能導致視力 (VA) 突然下降,並且通常作為潛在疾病的並發症發生。 VH 的年發病率為每 7 人 15.4 至 100,000 例,具體取決於所研究的人群。 VH 的一些主要原因可能是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PDR)、視網膜靜脈阻塞 (RVO)、眼外傷、有或沒有視網膜撕裂的玻璃體後脫離等。

在急性出血事件期間,血液通過後玻璃體中的孔或孔進入玻璃體皮質,需要數周至數月的時間才能從該位置清除。 玻璃體出血可能由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引起,在這種情況下,新的異常血管在視網膜表面生長。 這被稱為新血管形成。 如果不治療,這些新血管可能會繼續生長並通過玻璃體擴散到瞳孔區域。 這會增加壓迫視神經的眼壓(眼內壓力)。 視神經的損傷是無法修復的,並可能導致視力喪失。 玻璃體出血引起的出血也會導致眼後部附近形成疤痕組織。 這會使視網膜遠離眼睛的後襯,需要額外的治療以防止視網膜脫離和永久性損害視力。

醫生將檢查患者的眼睛並回顧他們的病史,以確定出血的原因並推薦適當的治療方法。 為了確認診斷,可以進行一系列診斷測試,例如:

  • 房角鏡檢查
  • 散瞳檢查
  • IOP
  • 間接檢眼鏡
  • 裂隙燈檢查
  • B掃描

努森布拉特的標準化 對於玻璃體混濁,可用作臨床分級混濁的系統。 在這個量表中,臨床觀點通過 間接檢眼鏡 將眼底的圖像與一組具有不同程度玻璃體混濁的標準照片進行比較。 該量表是對 VH 進行分類的一種直接方法,允許醫生在日常臨床實踐中大致記住需要可見的結構,以便在不經常查看參考圖像的情況下對出血進行分級。

儘管 Nussenblatt 的分級量表已成為標準 30 多年,但可以考慮該系統的幾個問題。 首先,正如 Hornbeak 等人報導的那樣,它可能具有中等的觀察者間一致性。 其次,作為分類變量,處於兩個類別之間的患者可能會屈服於每個檢查員的主觀解釋,因此可能導致觀察者之間的一致性較低; 第三,無論玻璃體混濁如何,該量表都不能充分衡量偶發性或介入性改善。 因此,一種更客觀和可重複的分級方法可能會被證明是有用的。

稱為最小圖像增益 (MIG) 的玻璃體出血 (VH) 的量化可以通過超聲確定。 自 1956 年引入眼科領域以來,眼部超聲已成為幫助確定診斷和治療決策的寶貴工具。 所有超聲系統都允許調整回波信號的放大,換言之,超聲波束的強度。 改變幅度將修改系統的增益或靈敏度設置。 增益是以分貝 (dB) 為單位的對數刻度測量的,它表示來自返回回波的超聲強度的相對單位。 較高的增益水平允許更大的能力顯示較弱的回波,例如玻璃體混濁,而較低的增益水平只允許顯示較強的回波,例如鞏膜。 因此,增益水平可用作測量尺度以確定從特定結構(在本例中為玻璃體液和 VH)獲得的最低信號強度。

超聲波掃描的特定組織的密度可以通過了解該組織中的聲阻抗和聲速來確定,這意味著在回波系統中具有不同的軟件適應性。 更簡單的解決方案可能是修改回波信號的幅度。 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眼部超聲系統都有可能改變增益或靈敏度以顯示結構。 增益較低時,超聲波的振幅將不夠強,並且會在穿過組織(在本例中為玻璃體腔)時衰減。 更高的靈敏度會降低衰減,從而實現微小細節的可視化。 降低增益直到沒有玻璃體液(或 VH)被可視化(最小增益)意味著組織的特定密度(玻璃體和出血)將足以衰減該特定 dB 的信號。 與對照 (52.8 dB) 相比,VH 被證明具有較低的 MIG 測量值 (77.97 dB)。 由於出血,玻璃體的密度較高,因此 MIG 較低。

根據協議:患者處於背臥位,使用 10 MHz B 掃描超聲探頭(探查深度為 20 至 60 毫米,焦點為 21 至 25 毫米,軸向分辨率為 150 微米,橫向分辨率為300 µm) 用於評估地球的時間象限。 獲得縱向圖像,其中可以看到視神經乳頭、黃斑、周邊視網膜和外直肌。 因此,右眼分析9點鐘的經絡,左眼分析3點鐘的經絡。

根據玻璃體積血的眼部超聲篩查協議,我們強烈推薦眼科超聲掃描儀 西弗特拉斯-8.1. 這種超聲波使操作者能夠輕鬆地對眼睛的前段和後段進行成像; 提供僅靠臨床檢查無法提供的重要信息。 配備頻率範圍:10MHz/20MHz(可選)的 B 掃描,磁驅動無噪音,實時放大,60 毫米深度,該設備已被證明是診斷玻璃體出血的絕佳選擇。 增強玻璃體和視網膜部分,探頭增益30dB-105dB,非常適合玻璃體出血分級。 此外,SIFULTRAS-8.1 配備 A 掃描模式,用於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玻璃體長度和總長度測量,用於白內障手術,以選擇合適的晶狀體更換和腫瘤診斷。

此程序應由合格的眼科醫生執行*

參考: 玻璃體積血:診斷和治療
葡萄膜炎玻璃體混濁影像分級量表

回到頁首